看到写性的问题的书稿,我有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感到有需要;另一方面又怕出书以后效果不好,会对青少年引起过度兴奋而产生副作用。我看过的大部分书稿的作者似乎对写书的目的不明确,更很少考虑如何结合我国实际,有利于读者,有利于性教育的开展。
《性爱美滋滋》给我的感觉很好,写出这种水平是很不容易的。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一定的新意和突破。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性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一些方法 成果,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积极的,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力求从较高的层次上把具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思想融进字里行间。同时,能够用通俗、优美的文字增强可读性。这些恐怕是本书主要的与众不同之处。
为了把书出得更好一些,在初步看了书稿以后,我与作者进行了认真的长谈,希望能够有所帮助。作者对全书又做了进一步的推敲。
此书是关于性问题的著述,但并不是简单地针对个别问题的。性的问题十分复杂,靠一本书去解决好具体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即使是医术高明的医生,也要靠具体的诊断才能解决好生理、生活层面上的特定的问题。一部好书,应当在给读者以必要的知识的同时,着重从思想认识上入手,起到指导的作用。要对于人们提高意识修养的境界,提高思想情操的层次,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功能。
正确地了解性生理、性生活方面的知识是有利的,但关键在于指导。这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无论是未婚还是已婚,都是必要的。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是身体发育、情感萌动的时期,也是理想、品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而施教者--家长、教师、社会各界的人们,也同样是需要性教育的。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性教育,但那是一种封建的、有害的性教育--靠性封锁、性压抑式的各种观念和规范来限制人们的欲望,而否定了人类“本能”已经在社会文化发展中被后天所修饰。今天社会生活中,这种封建色彩的东西仍然影响很深,这既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反而使庸俗有害的东西泛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认为,锁在箱子里的东西使人们感到神秘,打开了反而无害。鲁迅对传统性文化的讽刺和抨击也很精彩。而讲的最深刻的还是周恩来总理。1964年7月底,周恩来总理在向首都大专院校毕业生做报告时,谈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和普及性科学的必要,并语重心长地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他在青年时期学到的性科学知识使自己受益终生。周恩来总理健康的人格、高尚完美的精神情操,本身就是对性教育重要意义的佐证。记得1973年4月13日,周恩来派我到北京市教育局了解性教育开展情况。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时仅有的一本关于性知识的教科书,发给学生时,里面有关性器官的插图都被撕掉了。原因是一个男生手指着插图冲着女生嘿嘿傻笑,女生生气跑掉了。于是就有了撕掉全部插图的决定。我将这一情况向周恩来汇报,他的态度是:这点小事算得了什么?不要因噎废食嘛!
正因为我们面临着破除旧观念和封建糟粕的艰巨任务,所以性教育的开展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而只能是在清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既要破除和清理旧的,又要提倡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性教育是一件严肃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这与西方的性放纵、“性解放”毫不相同。禁锢和封锁,决不是讲究性道德;而放纵和紊乱,也决不是提倡性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性教育,是科学的性教育和高尚的性道德的统一。因此,我们在这方面著述、出版的工作,应当追求动机和效果的一致,应当把握科学性、严肃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我诚恳地向社会和广大读者推荐这本书,相信它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不胫而走。同时,也希望它通过受到读者的检验而进一步精益求精,更好地发挥有利于读者、有利于性教育开展的良好作用。(吴阶平) |
1 评论:
It's very trouble-free to find out any matter on net as compared to textbooks, as I found this post at this site.
Look at my homepage - payday loan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