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三月 28, 2007

私有化与贫富分化世界之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变革和贫富分化情况

孙 学 文

  一、公有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经济比重上升


 http://truworld.blog.hexun.com/7563061_d.html

这是在所有制结构上的最重大的变化。由于实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对非公有制经济一直采取减免税收、鼓励、扶持等优惠措施,对国有经济实施“战 略性调整和改组”、“有进有退”、“抓大放小”,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实施“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出售”和对大型企业实施公司、股份化 改制,使公有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下降,特别是1995年以来大幅度下降,非公有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外企和私人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的比重大幅度上 升。

  据对2004年底经济普查,国有企业法人单位数只剩下19.2万个,比1996年216万个减少196.8万个,下降91.1%;比2001年 36.9万个减少17.7万个,下降48.2%;仅占二、三产业企业法人数的5.5%,集体企业法人单位数只剩下45.6万个,比1996年501万个减 少455.4万个,下降90.9%;比2001年85.6万个减少40万个,下降46.9%,仅占企业法人单位数的10.5%;而私营企业法人数达 198.2万个,比1996年82万个增加116.2万个,增长1.42倍;比2001年增加65.9万个,增长49.7%,占企业法人总数的61%,外 商企业法人数增加了1.3万个,增长9.6%。在325万个企业法人单位中,公有制企业只占19.9%,而非公有制企业却占80.1%,私企和外企注册资 本8万亿元(其中私人资本5.1万亿元)加上第一产业中农民家庭拥有的生产性资产和股市中大股民的资产,肯定超过公有制企业资本10.1万亿元。中国至今 已是私有经济的天下。

  据权威部门透露,国企每次改革都造成巨额资产流失,穷庙富方丈是社会共识。80年代每年流失500亿元,90年代每年流失1000亿元,21世 纪每年至少流失1500亿元以上,2004年仅中央181家企业借改制就要核销资产4000亿元。有报道说,按此推算,27年来国有资产流失达数十万亿 元,人均达1万元以上。大量国有资产被企业经营者、中外资本家和贪官污吏侵吞。国资委消息,到2003年已有90%的国有小企业和70%的中型企业已改制 成私营经济。全国绝大多数地市县一级已没有国有企业了。

  全国4223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到2003年底已改制3430家,改制面达81.2%,到2004年4月,已有3377家关闭破产,占企业 总数的近80%;核销资产2238亿元,下岗失业职工达620多万人。国资委主管的大型骨干企业509家,改制面达79.4%,2004年转让国有企业产 权3599家。其中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196家,到2006年底只剩下161家,减少35家。计划在最近二年内只保留80-100家。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国有产权转让存在着:自卖自买、暗箱操作、实行零收购和低价收购、资产评估不实、虚增成本及内外勾结,违规审批,隐匿、转 移、独占、私吞国有资产,损害国家和职工权益等严重问题(人报,04、12、27(9),05、1、14(6))。后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至今未查处一宗 违规案件,也未惩处一个始作俑者。仅国有工业企业数2005年比1994年就减少了90523个,国有工业职工人数2005年比1992年减少 3480.6万人,其中制造业工人减少2927万人。

  到2006年中国、建设和工商三大商行都引进了外国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化改制。辽宁、北京等省推出上百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国内外私营公司拍卖。国企改制仍在大规模进行,国有资产仍在大量流失。

  从就业结构来看,公有经济单位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78年99.86%下降到2005年16.2%,下降83.6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下降3.0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就业人数所占比重由1978年仅占0.04%猛升到2005年83.8%,总人数高达63553万人,上升 83.8个百分点。在农业,由原100%为集体农业,经过“包干到户”后变为97%为家庭经济(2005年家庭经营务农人数在28841万人),坚持村集 体为3%,约有892万人(像华西、韩村河、刘庄、南街村等。)乡镇企业,由原100%为集体经济,到2005年,在总人数14272万人中,按2002 年集体人数占28.6%推算,为4082万人;私营企业人数占26.4%,为3768万人;个体企业人数占45%,人数为6422万人。即坚持集体的人数 占28.6%,个体私营人数占71.4%。在城镇,公有经济单位人数减少主要发生在9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到2005年为6488万人,比 1978年减少963万人,比1995年减少4773万人,下降42.4%;占全国和城镇就业比重由1978年分别占18.6%和78.3%,下降到 2005年的8.6%和23.7%,降低10.0和54.6个百分点;城镇集体就业人数2005年为810万人,比1978年减少1238万人,比 1991年减少2818万人,下降77.7%;占城镇就业比重由1978年21.5%下降到2005年2.9%,降低18.6个百分点。截至2005年 底,城镇公有制单位人数仅剩下7298万人,比最高时(国企与1995年比较,集体与1991年比)减少7591万人。从上述就业结构变化看,也反映出公 有经济单位职工减少、下岗,而私有经济人数增加、比重大幅度上升。

  私营企业,改革开放前已经绝迹,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却迅猛发展。私营企业户数从1989年9.56万户发展到2005 年430.1万户,比对私改造前的1949年12.31万户和1952年14.59万户增长33.9倍和28.5倍;雇主或老板(亦称投资者)从1989 年21.4万个增到2005年1109.9万个,比1949年的16万个和1952年81万个增长68.4倍和12.7倍;雇工人数从1989年164万 人增到2005年5824.1万人,比1949年的296万人和1952年367万人增长18.7倍和14.9倍;注册资本从1989年84.5亿元增到 2004年经济普查数51000亿元,比1949年的14.4亿元和1952年21.9亿元增长3540.7倍和2327.8倍;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从 1989年97.4亿元增到2005年47778.2亿元,比1949年68.3亿元和1952年105.2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698.5倍和 453.2倍。

  私营企业近10年来快速增长,每年入榜的200或500个“富豪榜”的平均资产也以5亿多元上升。但纳税仅占财政收入0.2%(1993年) ~2.2%(1999年)。2003年把全部非国有经济(又称民营经济)共计缴纳工商税2435亿元,也仅占当年全国总税收11.9%。2005年私营企 业纳税2715.9亿元,仅占全国税收总额的9.4%和全国财政总收入的8.6%。当今中国私营企业比对私改造前高出十几倍、几十倍、上百倍和上千倍,为 什么不存在一个资本家阶级?

  而且当今中国还存在对公有制企业改制后成为私人控大股的私有制股份公司或责任公司,2005年仅工业股份公司就有130491个,拥有总资产 114660.3亿元,平均每户资产达0.8787亿元。截至2005年底批准的“三资”企业已达55.46万个,2005年底注册登记的外商企业26万 户,注册资本8120亿美元(合66516.6亿元),其中外商出资6319亿美元(合51763.4亿元),外方控股占77.8%,即整个“三资”企业 是外商控股控权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农村还存在承包大户和私营农场。这都构成了当今中国新的有产阶级。

  从有统计数据的产值结构来看,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商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90.5%下降到1998年20.7%,降低69.8个百分 点;集体商业从7.4%上升到16.5%,提高9.1个百分点;公有经济商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97.9%下降到1998年37.2%,降低60.7个 百分点;按规模以上零售额推算,到2005年,国有、集体、股合、联营等公有制商业零售销售收入合计4387.3亿元,仅占全国销售总额的6.5%(其中 国有占2.1%,集体联营占3.1%和股合制占1.3%),而非公有制商业却占93.5%(其中私营股份公司销售收入7821亿元,占全国零售总额的 11.6%,私营企业销售收入16285.9亿元,占24%。外商企业销售收入7325.5亿元,占10.9%)。规模以下主要是个体商贩或自由市场的销 售额高达31357.1亿元,占全国零售额46.7%。也就是说,非公有制商业从1998年起已占中国商业经济的主体地位,私营商业已起主导作用。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公有经济所占比重由1978年占100%下降到1999年37.5%,下降62.5个百分点;不包括国有控股部分,1999 年公有制经济只占29.7%,下降7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由77.6%下降到27.6%,降低50.0个百分点,不包括控股部分占19.8%;下 降57.8个百分点,集体工业由22.4%下降到9.9%,下降12.5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对国有工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对集体工业进行股份制或股合 制改造,改制后的股合制企业私人占股62.1%,集体工业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到2004年为10586.4亿元,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下降到 4.6%。国有工业包括控股部分工业总产值70229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31.6%,不包括控股部分为34002亿元(为国有工业企业和国有联营、国 有独资公司之和),下降到仅占15.3%。这样到2004年,公有制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36.2%,不含国有控股部分,只占19.9%。而 非公有制工业从不占比重到占45.5%和2004年占63.8%或80.1%(含国有控股部分),其中个体工业的工业总产值从1980年0.8亿元猛增到 1999年22928亿元和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在私营经济中(个体经济改为私营企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0.04%上升到12.1%。私营工业 创产值由1989年97.4亿元增到1999年7688亿元和2004年49705.2亿元,及2005年47778.2亿元(为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占比 重由0.5%上升到1999年占6.1%和2004年22.4%及2005年17.8%(规模以上数)。已由私人操纵的股份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从1999 年13746.0亿元增到2004年57744.4亿元,占比重由10.9%上升到26%;外企工业由1980年创产值0.3亿元,增到1990年526 亿元,1999年18954.2亿元和2004年67137.8亿元,及2005年79860.2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0年2.2%上升到 1999年15%和2004年30.2%。此外,2004年还有私人控股占62.1的股合制和私人占股48.4%的联营企业,创产值3563亿元,占全国 工业总产值1.6%。

  据《人民日报》2005年2月28日报道,在40个工业主要行业中,非公经济在27个行业中(占67.5%)的比重超过50%,在部分行业已占 70%,即中国工业经济到2004年从总体上已私有化了。在非公有经济兴旺发达的同时,公有制工业经济衰退没落还表现在工业企业户数和人数上,全部国有工 业户数,2005年只剩下27477户(含控股企业),比1978年83700户减少56223户,比1995年118000户减少90523户,下降 76.7%;2005年国有工业职工人数1040.4万人,比1978年3139万人数减少2098.6万人,比1992年4521万人减少3480.6 万人,下降77%。城镇集体工业人数由1978年1215万人增到1991年1898万人,再减到2005年243.8万人,2005年分别比1978年 和1991年减少971.2万人和1654.2万,下降87.2%。

  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来看,据有人计算,在1999年国有及控股企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占56.2%下降到 36.15%,集体经济从42.9%下降到11.5%;非公有制经济从0.9%上升到52.4%,其中个体、私营经济从0.9%上升到40.2%, 1999年外资经济占7.6%;私人股份经济占4.5%。另据拉美社北京2002年10月14日电,到2001年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已下降到37%, 其中国有经济已下降到23%,非公有制经济已上升到占63%,私营及股份制经济占40%,外资经济占17%,个体经济占6%。

  另据有人测算,2003年GDP中国有、集体和非公有经济比重分别为33%、15%和52%。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于2005年2月在《人民日 报》发文说,国有、个私、外资已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国务院在2005年2月24日发出的文件中说,私营个体已占GDP1/3以上。另据专报对外开放 的记者发文说,外资已占中国GDP的近1/3。据经合组织2005年9月16日发布中国经济研究报告,推出到2003年,私营部门的增加值已占非农产业的 57%,中国私营和外资的增加值已占GDP的2/3以上。

  据《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3月4日发表全国工商联《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推算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49.7%,外资经济占15-16%,两者之和为65%。

  统计局老局长李成瑞将民营经济中去掉集体部分,加上国有控股中私有部分,推算截至2005年底,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61%,而公有制经济则下降到仅占39%,只起补充作用。中国已是私营经济起主导、主体、基础作用的私有经济。

  据不问“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马立诚在《私营经济风云录》一书中介绍说,非公有经济已创造中国70%以上的GDP。以上数据说明,公有制经济在走下坡路,而非公有制经济无论在户数、人数和产值方面,都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二、城乡、居民之间贫富差距迅速拉开

  人均GDP从1978年226.3美元增到1998年821美元和2005年1714美元,中国到1998年已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城乡之间,居民之间和贫富之间的差距也迅速拉开。城乡差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相比较,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为 405元:138元;到2005年分别为9393元:2531元。以2005年与1978年相比较,城乡相对差由193.5%扩大到271.1%,扩大了 1.4倍;城乡绝对差由267元增到6892元,扩大了25.7倍。

  再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较,在1978年二者之比是:343.4:133.6,到2005年二者之比为 10493:3254.9。将2005年与1978年相比较,城乡相对差由157%扩大到222.4%,扩大了1.42倍;绝对差由209.8元扩大到 7238元,扩大了34.5倍。

  按城镇最高收入与农村最低收入相比较,城乡差别更大。1990年上海城镇居民最高收入与甘肃农村居民最低收入之比为2050:431,到 2005年上海与贵州之比为18645:1877元。2005年与1990年相比较,城乡相对差由1990年375.6%扩大到2005年893.3%, 扩大了2.39倍;城乡绝对差由1990年1619元扩大到2005年16768元,扩大了10.36倍。

  从同一地区城乡差别来看,1990年云南城乡居民收入为1367:541,城乡之比为2.53:1(以农村为1),到2005年云南城乡居民收 入为9265.9:2041.8(元),城乡之比为4.54:1,15年城乡差别扩大了2.31倍。西藏2003年城乡之比为5.18:1。2005年城 乡收入差距仍达3.54倍。即使先富起来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粤北地区人均GDP2004年也相差4.34倍(5200:973美元)。以上是城乡 居民之间收入差额扩大的情况,即城乡二元结构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所缩小,但随后又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占全国总人口82%(1978年)~57.0%(2005年)的乡村人口,上述数字另一面来看,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 1978年38.9%上升到1985年占53.8%再下降到2005年31.0%,比1985年降低22.8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 重由1978年67.6%下降到2005年33.8%(包括县城)。降低33.8个百分点。国际一般情况,在人均GDP800-1000美元阶段,城镇人 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1.7倍,而中国却由1978年的1.57倍扩大到2005年的2.56倍,高于国际一般水平的0.86倍。

  再从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看,从1985年起呈逐年扩大之趋势。1985年10%最高收入户与10%最低收入户和困难户的收入之比为1384: 483和438;1990年,三者的收入是2676:860和783;到2005年三者的收入是28773.1:3134.9和2495.8。将2005 年高低、高困户收入与1985年相比较,10%最高收入户与10%最低收入户收入相比较,相对差由187%扩大到817.8%,扩大了4.37倍;绝对差 额由901元扩大到25638.2元,差距扩大了28.5倍;最高收入户与困难户收入相比较,相对差由216%扩大到1052.9%,扩大了28.5倍; 绝对差额由946元扩大到26177.3元,扩大了27.78倍。从地区城镇居民最高与最低收入来看,1980年上海与贵州相比为560元:316元,到 2005年上海与新疆相比为18645元:7990.2元,相对差由77.2%扩大到133.3%,扩大了1.73倍;绝对差额由244元扩大到 10654.8元,扩大了42.7倍。2003年深圳市人均GDP高达23177美元,为同年青海省西宁市854美元的27.1倍。据报道,在公务员和事 业单位内,在职与离退休之间,同一级别在地区间,在不同的单位,每月高低收入差距在3000元以上;企业经管者与职工的收入差距在20倍以上。

  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较,1997年20%最高收入户是20%最低收入户的3.1倍,1998年扩大到3.3倍,1999年为3.4倍, 2000年再扩大到3.6倍。另据《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9期第47页按五等分划分,2001年20%最低农户年收入只有308.7元,而20%最高 农户人均收入高达31632.8元,高低相差101.5倍。2005年高低20%平均年收入为7747:1067元,相对差为6.26倍,绝对差为 6680元,相对差比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要大。从绝对差来看,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相比,1978年上海与甘肃相比为281元:101元,到2005年上海与 贵州相比为8247.8元:1877元,农民收入高低相比,相对差从178.2%扩大到339.4%,扩大了1.9倍,绝对差额从180元扩大到 6370.8元,扩大了35.4倍。

  从贫富差距来看,国际上一般用基尼系数来表示。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绝对平均,0.2-0.3为比较平均,0.3-0.4为差距允许警戒区 内,0.4-0.5为差距过大,0.5以上为差距极端不合理,会造成社会动乱。据有人测算,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79年0.16上升1995年 0.389,再上升到2000年0.417,世界银行测算中国2001年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5,胡鞍钢等人提出目前基尼系数已高达0.50,并被世行 确认,按国际标准已属绝对不平均,并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基尼系数为0.45或0.50,都超出了0.4这个警戒线,属于贫富差距过大,分配不公和收入不平 等的状况,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平均为0.34和世界平均0.4的水平,超过日本0.28,印度0.33和美国0.42的水平,与拉丁美洲0.49和黑非洲 0.47,同属世界上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地区。

  据国家统计局、劳动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1999年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调查,有8.6%的富裕家庭拥有全部金融资产(包括储蓄存款、股票、债 券、手持现金等,仅储蓄存款一项1999年底达59622亿元,整个金融资产在7万多亿元以上)60.4%,其中1.3%的最富有的家庭拥有全部金融资产 31.43%(每户拥有5千万元以上,据报道,仅深圳市储蓄存款在亿元以上就达24人);而占43.73%的最贫穷的家庭(每户拥有5000元以下)只占 有全部金融资产2.99%。最富有的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是最穷的家庭的359倍。这个差距超过美国。据美联储对美国家庭收入调查,近5年来(1997- 2001年),美国10%最富有家庭拥有的净资产(扣除债务)增长69%。平均每户资产达83.36万美元,而20%最穷的家庭净资产只增加20%,平均 每户仅有7900美元,贫富家庭净资产相差104.5倍,中国贫富家庭资产相差倍数大于美国254.5倍。按五等法划分,最高的20%的家庭,平均拥有金 融资产146615元,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55.4%;而最低的20%的家庭,平均只拥有金融资产4298元,仅占全部金融资产1.5%。高低相差 33.1倍;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相差53.9个百分点。

  中国8.6%的富户占有60.47%的金融资产,已超过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拉丁美洲的10%的富户占有50%的国民收入的比重。另据权威部门 消息,1997年中国最穷的20%的家庭户仅占全部收入4.7%,而最富的20%的家庭户却占全部收入的50.24%。这个收入差距也超过美国。据美《商 业周刊》1994年报道,美国最穷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4.4%,中国穷户仅比它多占0.3个百分点;最富的20%家庭拥有全部收入44.6%,中国 最富户比它要多占5.64个百分点。可见中国贫富差距与美国相比毫不逊色。

  另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于2002年5-7月对8个省市大中小城市的抽样调查,10%最低收入家庭仅占全部居民家庭总资产的1.4%,而最高收入 10%的家庭却占有45%。在8亿多居民储蓄存款中,20%的存款大户拥有80%的存款,或15%的储蓄大户拥有全部存款的一半。按2002年总储蓄 8.69万亿元测算,15%的储户拥有4.345万亿元的存款。

  据联合国开发署统计,除确认中国基尼系数为0.45外,还提出中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仅占总收入和总消费的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却占总收入和消费的50%。(《北京参考》2005年10月17日)再次证实中国居民收入贫富差距。

  据媒体和互联网消息,中国最富有的150万个家庭占有全国70%的财富,形成了一个新的资本家阶级;2900多高干子弟掌握了2万多亿元财富, 形成了一个新的官僚阶级;还存在上百万与外国、外商勾结、算计国家;靠外商控制企业、行业、产业;按照外国老板的资本主义模式来改造社会主义中国,左右中 国的政策和决策;靠出卖情报、机密获取外国的津贴、好处费;损害国家利益,而拿咨询费、课题费等买办阶级,《瞭望周刊》2006年第41期就指出存在这样 一个买办阶级。

  据媒体报道,1993年中国有百万富翁500个,1994年有5000个,1995年有100万个,1996年以后有300万个,到1999年拥有百万以上资产的约有500多万个,其中亿万富翁有1000个以上。上述估计是有事实依据的。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1994年公布出有名有姓的大陆资产超过1亿元以上的有17人。2000年11月《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中国有50名私企主榜上有名。资产在4200万美元――25亿美元,即合3.5亿-207亿元人民币。

  《新财富》2003年4月号首次推出2002年内地400名富豪,资产在61.1-2亿元以上,总资产在3031亿元,平均每个富豪资产在7.6亿元。

  据美林集团统计,2003年中国内地有百万美元以上富翁23.6万个,比上年的21万个增长12%,2006年10月初,美林及凯捷发布《亚太 区财富报告》:2005年中国内地拥有百万美元富豪达32万个,比上年增长6.8%,比2002年增加11万个,约占亚太地区富翁总数的13.5%,其中 资产超3千万美元的超级富翁占亚太地区总数的29.1%,即接近1/3,32万户富豪总资产15900亿美元(合13.0248万亿人民币),比2003 年9690亿美元增加6210亿美元;总资产相当于2005年全国GDP的22350亿美元的71.1%。32万户富豪平均户资产达500万美元(合 4095.85万元人民币)相当于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03.4倍,相当于同年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2583.6倍。

  《福布斯》发布2004年中国200名富豪榜,首富为荣智健,资本为14.9亿美元,(合123亿元),最末一位(第200位)资产达0.79 亿美元,合6.54亿元,即200名私企主全部是亿万富翁。200名富豪中准资产为1.41亿美元(合11.67亿元)。2005年内地富豪榜,由第 200名增到400名,都是亿万富翁。其中前100名拥有的总财富从上年290亿美元上升到410亿美元(合3393.6亿元),增长41.3%,其中前 50名富豪的财富相当于中国现有6个贫困省5千万农民年纯收入的总和;前300名富豪拥有的财富相当于中国7亿多农村人口2年的纯收入。前200名富豪平 均资产达1.24亿美元(合102635万元),相当于2005年全国人均GDP14040元的72348.3倍,比上年200名平均资产0.8亿美元增 长55%。

  胡润从1999年开始排出内地百富榜,2004年排列顺序与《福布斯》略有不同。胡润百富榜榜首是国美电器老板黄光裕,资产105亿元,而他在 上年只有18亿元,一年新增87亿元,第二名陈天桥资产从40亿元上升到88亿元,一年新增财富44亿元。最末名(第100位)财富:1999年为0.5 亿元,2000年3.5亿元,2001年5亿元,2002年7亿元,2003年9亿元,2004年高达12.5亿元。2005年也扩容为400名,最低门 槛降为5亿元,即400名全是拥有5亿元以上的亿万富翁。财富超100亿元的由上年1人增到5人。

  据2006年4月出版《新财富》评选出内地500名富豪榜,其中名列前十位富豪是“无锡”尚德掌门人施正荣4年前以40万美元加技术入股,至今 (2006年3月底)已拥有财富203亿元居富豪榜榜首,玖龙纸业张菌夫妇以194.6亿元列第2名;以1000元起家的国美电器老总黄光裕以148.3 亿元列第三名,广州合生创展、珠江投资老总朱孟依以147.8亿元列第4名,北京“网易”主办人丁磊以136.3亿元列第6名,中信泰老板荣智健以 99.3亿元列第7名,恒大实业老板许永印以72亿元列第8位,上海房地产大王许荣茂以69.6亿元列第9位,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以67亿元列第10名。

  胡润于2006年9月发布内地2006年500名富豪榜,《福布斯》于11月2日发布内地400名富豪榜。两榜入选门槛都从上年5亿元提高到8 亿元。胡润富豪榜首是破烂王张菌,资产270亿元,第二名是黄光裕资产为200亿元,而《福布斯》富豪榜首是黄光裕,资产为180.9亿元。黄光裕资产比 上年增加75.9-95亿元。黄光裕不仅成为北京乃至全国零售商业的巨霸,而且还成为北京中关村地产主人。中国富豪在近年来以年增1倍-5倍的速度增长财 富,是中外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罕见的。

  此外,仅规模以上的工业私有股份制企业①,到2005年有130491家(超过国有及控股企业总数27477个),拥有资产114660.3亿 元,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资产0.8787亿元。另据对中国股市调查,在2000年5500万个股民中,大股民有35.67万户,按沪市大股民占市价总值 10.67%推算,大股民约拥有5131.3亿元的金融资产(48090.9×10.67%=5131.3亿元),平均每个大股民拥有143.9万元。 1999年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注册资本3439亿元,其中不乏百万资产的富翁;农村大包干后农民家庭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2005年已 达7155.6亿元,比1985年的792.5亿元增长8倍多,其中也有百万资产以上的富翁;据报刊透露,在农村和集市还有约1000亿元以上的民间借贷 资本。据对乡镇企业进行股合制改造后的1999年统计,私人占股66.3%(其中股份制企业私人占股66.8%,股合制占66.1%),拥有私人资本金 1495亿元,平均每户拥有资产75.56万元,还不包括原来已经是私营、个体性质的乡镇企业。表现在私人(包括法人、个体、外商)占乡镇企业生产的增加 值的比重,由1999年占60.2%上升到2000年占70%。

  据2004年经济普查,在二、三产业中有股合制企业法人单位数10.7万户,私人占股62.1%,集体占股24.9%,国有资本占股12.1%,外商占股0.9%。因此就整个股合制来看,它是私人控股的私有经济。

  除此以外,还有像于志安、周北方等人那样的部分大中型国企“老总”,靠转移国有资产,“分社会主义蛋糕”而实现私人资本积累,或趁国企拍卖和 “股份化”之机,摇身一变成为私企老板;还有像成克杰、胡长青、慕绥新、王怀忠、王雪冰、张恩照、陈良宇等贪官污吏,利用权钱交换,收受贿赂而成为百万、 千万、亿万富翁的。此外,还有名人、名家通过合法手段成为富翁的。

  据报道,北京市上市公司董事长持股市值2002年在9600元至50.9万元,最高年薪在24.57-157.53万元,媒体报道,招行行长 2005年年薪267.85万元,2006年预计将达800万元,仅一年持股和年薪就成为几十万、百万富翁。据香港《明报》2003年3月10日报道,北 京颐和园听鹂饭庄西安分店一桌豪华“天龙御宴”吃掉36.6万元,折合黄金8斤,相当于贫困农民3660人全年总收入。2004年8月以来,媒体报道,昆 明一盒月饼31万元,一部手机21万元,一个8个8字的电话号码拍卖价70万元,上海紫园一套住房高达1.3亿元。2006年上海“汤臣一品”豪宅一套高 达1.4亿元。北京一富豪夫妻俩闹离婚,暴出有47套住房、47辆轿车和9家公司的家产。中国赌徒到澳门和美国赌城赌钱,一次就输掉几百万上千万美元。媒 体报道,2005年国庆期间上海金茂大厦举行一场超“百万元婚礼”。真可谓中国的富翁已经富得流油,到了挥金如土的地步。

  在中国百万、亿万富翁大量涌现的同时,也存在大量的贫困阶层。主要有以下7种人:(1)长期失业者,一般每月发50-100元生活补贴,许多内 地不发失业费。(2)下岗无业人员,一般每人每月发80-320元生活费,不少城市未按最低生活费标准发放,有的以“自谋职业”推向社会不管。(3)其他 靠社会救济生活者。因有病或残疾不能工作的人及无亲友抚养或赡养又无储蓄的人,一般按每月每人发放60-230元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农村“五保户”原 由集体保证供应,大包干后,开始由每户轮流供应,现内地不少贫困村无人照顾,任其“自生自灭”。(4)自然环境恶劣地区、落后地区的农民。在一些最贫困农 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5)早年退休人员。内地不少退休人员每年只有3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比较艰辛。(6)停产、半停产国有职工。黑龙江森林工 人每人每月补助15元,其他靠自己在土里刨食。(7)多子女家庭和重灾重病户家庭等。据民政部统计,2003年上半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增到 2182.7万人,1-6月累计支出“低保”资金71.04亿元。每人每月平均补助金额,最高的北京市231元,最低的河北省仅发35元(河南2004年 5月人均每月50.4元,甘肃人均最高78元)。全国平均每人每月仅有55元,每人每天1.77元,仅合每天0.22美元,大大低于每人每天1美元的贫困 线。

  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贫困人口?据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3月18日答记者问时说,目前按625元脱贫线划分,农村仍有贫困人口3000万左右 (2003年统计数字为2900万)。如果把标准再提高200元(年收入达825元),那么农村贫困人口就是9000万。另据社保部消息,农村尚未解决温 饱的人口为3000万,低收入人口为6000万左右,约占农村总人口10%。联合国划定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贫困线。中国在2004年以前,农村居 民人均每天生活费都不足1美元,应属贫困人口。如2004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936.4元,按8.2768元兑1美元汇率测算合354.8 美元,每人每天只有0.97美元,不足1美元。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4.9元,按当年平均汇价8.1917元/1美元测算,合397.3美 元,每人每天收入合1.089美元,总体上已脱离贫困线。但2005年按5等份划分农村居民收入,每天消费不足1美元测算,中等收入户以下都不足每天有1 美元。其中低收入户年收入1067元,每天收入仅为0.357美元,低消费透支481元;中低收入户年纯收入2018元,每天收入为0.675美元,中等 户年收入2851元,每天收入为0.954美元。上述低等、中低等和中等收入户占农村总人口60%,按此测算,农村有贫困人口1.7-4.5亿人。官方统 计,按年收入683元(仅合每天人均收入0.228美元),农村仅有贫困人口2365万人。

  而亚洲开发银行在2005年报告中提出,中国农村每人每天生活费低于1美元的贫困人口至少在1.7亿人。城市包括失业、下岗和退休仍需救济的贫 困人口在3200-5000万人左右。占城市10%的低收入户和5%的困难户,在2004年以前都达不到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线。但2005年,低收 入户勉强达到,但困难户仍然达不到。占10%的最低收入户年收入3134.9元,折合美元每天为1.048美元收入,刚刚达到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占城市 总人口5%的困难户年收入2495.8元,折合美元每天仅有0.83美元收入;应属贫困人口。按2005年城镇总人口56212万人推算,困难户人口为 2810.6万人。这是中国截至2005年在城镇新近涌现出的贫困人口。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从1985年239万增到2005年835万人,登记失业率从1990年2.5%上升到2005年4.2%。2005年国有 单位就业人数只剩下6488万人,比1997年减少4556万人,比1995年减少4773万人,其中国有企业职工人数比1995年减少4723万人,国 有工业职工人数减少3480.6万人,其中制造业工人到2005年减少2927万人。制造业工人下岗失业沦为城镇贫困阶层。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998 -2004年就达3000多万人,其中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再就业1900万人,仍然待岗的尚有1100万人,待业率达36.6%。人们共认,一旦失业或下 岗就立刻跌入贫困阶层。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离退休及退职人数从1985年1637万人猛增到2005年5088万人,其中企业达到3842万人,虽然近几年提高了退 休养老金,但内地不少企业特别是转制改制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不能按时按量发放,几乎多数企业老职工医疗费不能报销,生活十分窘迫。

  民政部到2003年底,确定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条件的人口就达930万户、2241万人(按大中小城市划分低保线在78-319元/人 &S226;月)。具体分布情况是:特困职工959万人(在职职工197万,下岗职工205万,离岗职工460万,退休职工97万);失业人员 349万;职工家庭及其他人员659万:“三无”对象8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及其职工家庭总人数1632万人,占低保线总人数75.6%,加上在岗和退休 职工高达87.8%。2005年底城市低保户数994.6万户,人口2334.1万人。总体上看,中国低保线低于联合国提出的每人每天1美元贫困线。将城 乡相加(农村按1.7-4.5亿人计算),中国目前贫困人口约在1.98-4.78亿人左右,贫困率在15.1-36.6%左右。

  据世界银行对中国2001年调查测算,日均低于1国际元(相当于2000年美元兑欧元的比值)的贫困率(指日均1国际元以下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比重)为16.6%,按2001年总人口127627万人推算,贫困人口是21186万人;按日均低于2国际元的贫困率为46.7%,按总人口推算,有贫 困人口56902万人。(《2005国际统计年鉴》第211页)

  据中国社科院2006年10月发布的《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的蓝皮书介绍,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目前约有1.35亿人还处在国际贫 困线以下,约占总人口1/10。即使全国最富的上海市,低保人数也由2001年的33.85万人增到2004年的44.1万人(占总人口4.43%),增 长30.3%。即使人均收入每人每天达到1美元以上的低收入家庭,在大中城市生活仍然很艰难。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2006年1-9月,20%的低收入户 人均可支配收入7304元(每月812元,全年9744元,按11月 1美元=7.8元汇率测算,每人每天有3.38美元收入,比国际贫困线高出2倍 多),人均消费支出6837.9元,收入减去支出仅剩下1.4元,生活压力很大。20%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消费支出比重)为37.4%,高出全 市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而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为31.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其中支付医疗保障费819.6元,人均教育费支出684.6 元,占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高出全市平均水平。由此说,即使人均每天收入达到3美元以上,在北京生活仍然很艰难,更不用说在1美元贫困线以下,就更加困苦了。 那种经济发展了,贫困人口就消亡的理念在私有化市场经济社会里是不能成立的。因此,中国脱贫扶贫的任务仍然是艰巨的。

《本文作者系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正局级),已退休》

--------------------------------------------------------------------------------

① 据对2004年底经济普查,在归类“股份制”企业中,实际大多数是有限责任公司。在40.6万个责任及股份公司中,股份公司仅有6.1万个,仅占15%, 而责任公司却达34.5万个,占85%。在责任公司中,私人占股47.2%,而国有资本只占36.2%,明显是私人控股的私有经济性质。在6.1万个股份 公司中,国有资本占股52%,私人占股32.5%,就纯粹股份公司而言,是国有资本控股的公有经济性质。把两者合并计算,私人占股45%,国有资本占股 38.6%,包括外商等占股16.4%,由此说有限责任和股份公司从总体上看是私人占大股的私有经济。

0 评论: